麦克米兰奖

威廉·麦克米兰(William L. McMillan)
威廉·麦克米兰(William L. McMillan)

自1986年以来,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已向一名杰出的年轻研究员颁发了年度奖励,以纪念我们已故的同事,威廉·麦克米兰(William L. McMillan)。目前正在为2022年麦克米兰奖获得者寻求提名。

威廉·麦克米伦(William L. McMillan)的NAS传记

约翰·巴丁(John Bardeen)撰写的麦克米伦纪念馆

关于麦克米伦奖

本着比尔·麦克米伦(Bill McMillan)自己的研究精神,该奖项认可了理论,实验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出色成就。候选人必须在2017年1月之后获得博士学位,才能被视为2022奖。

该奖项包括货币奖,牌匾和邀请,邀请在伊利诺伊大学颁发年度麦克米伦奖演讲。

呼吁提名

麦克米兰奖的提名包括个人简历在提名人中,出版物名单以及提名人对候选人在凝结物理学方面的三篇最重要论文的评估​​。对于这三篇论文,还应包括摘要(未出版的手稿的完整副本)的副本。在前几年提名但仍然有资格的候选人将自动重新考虑委员会。但是,提到其他工作及其影响的更新将加强提名。鼓励来自提名人以外的个人的支持信。

在Urbana获得提名的截止日期为2022年5月1日。

提交提名,去http://go.www.chinawangyintong.com/mcmillan并将提名软件包作为单个PDF文件上传。

如有疑问,请通过mcmillan@www.chinawangyintong.com)。

麦克米伦奖的获奖者

威廉·麦克米兰(William L. McMillan)奖是由他的朋友和同事建立的,以表彰一位年轻的冷凝物理学家的杰出贡献。麦克米伦(McMillan)是1972年至1984年过时去世的我们部门中最具创造力,最杰出的成员之一,他因其对许多冷凝物理学领域的基本和独特的贡献而闻名自旋眼镜和定位现象。在许多领域,他对计算机技术进行了新的应用,以增加对复杂多体系统的物理理解。

  • Yuan Cao,2021年
    物理部
    麻省理工学院
    “为了开创性的发现和探索超导性和相关的双层石墨烯中的相关量子现象。”
  • Vedika Khemani,2020年
    物理部
    斯坦福大学
    “用于关于多体定位,浮雕系统和量子动力学的新型多体阶段的开创性理论工作。”
  • Liang Wu,2019年
    物理和天文学系
    宾夕法尼亚大学
    “用于拓扑绝缘体和半法的新型Terahertz和光谱实验。”
  • 巴里·布拉德林(Barry Bradlyn),2019年
    物理系
    伊利诺伊大学Urbana-Champaign
    “为了开发具有非磁性空间群体的拓扑材料的预测理论。”
  • 迈克尔·扎莱尔(Michael Zaletel),2018年
    物理系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对于物质密切相关的拓扑阶段的理论和计算突破,包括分数量子厅效应的变革性工作。”
  • Luqiao Liu,2017年
    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
    麻省理工学院
    “为了证明由旋转厅效应引起的金属中的大型自旋传输扭矩和磁开关。”
  • 安德里亚·杨(Andrea Young),2016年
    物理系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
    “用于开发范德华异质结构,并发现石墨烯异质结构中非常规量子转运现象。”
  • Riccardo Comin,2015年
    萨金特集团,电气和计算机工程
    多伦多大学
    “对于通过谐振X射线散射在铜酸盐超导体中电荷顺序和高温超导性之间无处不在的相互作用的开创性研究。”
  • Max Metlitski,2014年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
    卡夫利理论物理研究所
    “为了对金属中量子关键的理论以及在存在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对拓扑阶段的理解。”
  • Tyrel McQueen,2013年
    约翰·霍普金斯
    “对于沮丧的磁性和基于铁的超导性领域的材料设计和表征方面的创新进展。”
  • David Hsieh,2012年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
    量子信息和物质研究所
    “用于研究拓扑绝缘体及其表面状态,使用角度分辨光发射光谱以及这些新型电子状态的螺旋自旋质地的测量。”
  • 大卫·舒斯特(David Schuster),2011年
    芝加哥大学
    詹姆斯·弗兰克学院
    “为了对新的“电路量子电动力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尤其是将微波耦合到旋转集合和超导量子A的实验”
  • Liang Fu,2010年(共享)
    哈佛大学
    “为了预测三维拓扑绝缘子”
  • 拉胡尔·罗伊(Rahul Roy),2010年(共享)
    鲁道夫·皮埃尔斯理论物理中心
    “为了预测三维拓扑绝缘子”
  • Abhay Narayan Pasupathy,2009年
    哥伦比亚大学
    “因为他对单分子传输光谱的贡献以及开发精确的可变温度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展,以揭示GAP的局部值与高温超导体中的局部值之间的联系”
  • Andrei Bernevig,2008年
    普林斯顿理论科学中心
    “为了他对量子旋转效应理论的有见地的贡献,以及预测HGTE量子井中这种新物质的实现,随后通过最近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点。
  • 杰森·佩塔(Jason Petta),2007年
    普林斯顿大学
    “对于涉及固态设备中自旋和电荷的量子操纵的开创性实验”
  • Yayu Wang,2006年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为了实现突破性的Nernst效果和磁化扭矩实验,这些扭矩实验已经建立了在高温超导体Lasrcuo的大部分伪PSEUDOGAP状态中存在巨大的涡流波动,远高于其关键的温度“远高于其关键的温度”。
  • 彼得·阿米蒂奇(Peter Armitage),2005年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
    瑞士日内瓦大学
    “因为他对电子掺杂超导体的角度分辨光发射光谱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
  • 马库斯·格雷纳(Markus Greiner),2004年
    科罗拉多大学吉拉
    “观察到光晶格中超流原子和局部超低原子之间的可调量子相变”
  • 亚历山德拉·兰扎拉(Alessandra Lanzara),2003年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为了发现库酸酯超导体的节点准粒子光谱中的通用能量量表”
  • David Goldhaber-Gordon,2002年
    斯坦福大学
    “为了对与纳米级装置中的近托共振相关的多体物理学进行第一次实验观察”
  • Jay Kikkawa,2001年
    宾夕法尼亚大学
    “为了开发新的光学共振方案,以探索相互作用的电子自旋系统的物理和操纵固态的自旋信息”
  • Igor L. Aleiner,2000年
    纽约州立大学
    “因为他对低维和介绍系统中量子运输理论的广泛贡献和重大贡献”
  • Kathryn A. Moler,1999年
    斯坦福大学
    “对于她对超导配对状态,约瑟夫森涡流以及层间耦合在高温超导体中的作用的基本研究”
  • Amir Yacoby,1998年
    魏兹曼科学学院
    “对于低维系统中量子运输的开创性实验”
  • 丹尼尔·拉尔夫(Daniel C. Ralph),1997年
    康奈尔大学
    “对于研究纳米级结构的实验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的基本贡献,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对纳米级铝颗粒的电子状态离散光谱的测量””
  • Shivaji L. Sondhi,1996年
    普林斯顿大学
    “对于理解强烈相互作用电子的行为的基本理论贡献,包括量子磁性,量子相变和量子厅效应的物理学”
  • Sean E. Barrett,1995年
    耶鲁大学
    “为了开发一种新型的光学抽水技术,该技术使得在半导体量子井中直接检测核自旋”
  • Raymond C. Ashoori,1994年
    麻省理工学院
    “对于高精度的电容测量,一次一个电子,小量子点”
  • Hong Wen Jiang,1993年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大学
    “对于各种量子厅系统和电子定位现象中电子与磁场之间相互作用的开创性实验”
  • R. Eric Betzig,1992年
    AT&T Bell实验室
    “因为他为近场光学显微镜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在分辨率和绩效方面的急剧改善”
  • Bart J. Van Wees,1991年
    代尔夫特技术大学,荷兰
    “在介观系统中许多量子运输领域开创了理论和实验工作”
  • Matthew P.A.费舍尔,1990年
    IBM,托马斯·J·沃森研究中心
    “对于他在超导体 - 绝缘体过渡方面的创新工作,高温超导体的投票玻璃阶段和宏观量子现象”
  • Peter L. Gammel,1989年
    AT&T Bell实验室
    “为了对重费和高温超导体的超氟3HE和磁性结构的开创性研究”
  • Veit Elser,1988年
    AT&T Bell实验室和康奈尔大学
    “因为他对准晶体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及其对量子流体和量子自旋系统的研究”
  • A. Douglas Stone,1987年
    耶鲁大学
    “用于无序和非常小的系统中运输和本地化现象的开创性工作”
  • 托马斯·罗森鲍姆(Thomas F. Rosenbaum),1986年
    芝加哥大学詹姆斯·弗兰克学院
    “在高磁场的HGCDTE中发现三维的Wigner结晶”